生活照護
家中長者在退休之後,常常被當成是另一個勞力提供者,尤其在中國人的社會更是如此。往往退休之後的長者在家中總是被賦予「含飴弄孫」的「任務」!也就是說,「照顧幼兒」便成了退休之後唯一的工作!也因此很快的就與社會脫節、社會角色迅速消失(不論退休之前是律師、醫師還是教授,很快的通通成了清一色的老先生、老太太)、這一段人生可供進修、可昇華自我的黃金時期一旦錯失,煞那間老化的感覺便接踵而至。再加上退休後又忽略了勤做復健、運動,健康又疏於呵護,一旦病痛纏身,家中的長者會突然從勞力提供者變成全家的累贅…
銀髮族生活照護的主要服務提供者,家屬的角色及地位會漸漸被專業的健康照護師所取代。現今的家庭在面臨家中長者需要照護時,只有下列幾種選擇:
1.公私立安養/養護機構
5,等待有病痛時,再送醫院讓醫師治療。
不明暸醫療內容的人常會有誤解,以為醫院是老人照護的最後防線,送到醫院後就一切沒事。其實不然,醫院是治療「疾病」的地方,當病患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或病情到了醫師護士認為穩定的程度時,醫院是「不懂也不會」照護老人的。這些介於完全健康的人和必須住院病患間的「灰色地帶」的老人家,其照護完全是一門新的學問。
有別於醫療、護理的專門知識、又比所謂的看護照料專業廣泛,是一個全生活、全方位的高齡者照護學問,有人稱之為「老人照護學」,日本稱之為「介護學」。是這個產業中「Know-How」的主要集中所在。
這個「Know-How」的知識累積並非單靠醫療背景所能輕易獲得。國內外有許多綜合醫院附設的老人安養中心或老人住宅在設立之初大多信心滿滿,但幾乎都以失敗收場,其原因就在於醫療院所本身的經驗和價值觀與老人照護學的內容不盡相同,甚至有時站在復健的立場,還背道而馳呢!別忘了,醫療、護理是指針對「病患」,一旦病患成了只需生活照料的普通人,醫師護士往往是束手無策的。其實,正確的防老養生的方法並非從生病、感覺自己老化的那一刻才開始。專業的健康照護師會從退休的那一天起,就全方位的照顧老人的需求。從飲食的安排、旅遊的規劃、學習的課程、運動的內容、健康的諮詢、社會資源的連結、社交生活的拓展、社會回饋的義工、到人際關係的維持、就醫看診的安排等等,都是仰賴專業的健康照護師來諮詢服務,彷彿個人專屬的秘書一般。
3-2產業發展以及產業升級
以「Know-How」為中心的五合一產業結構創造出了服務市場及產值之後,其經驗及需求會連帶拉拔如紡織業、營造業、食品加工業、醫療儀器設計製造、生物科技業、傢具製造業、製藥業、IT產業甚至金融業都會互蒙其利而加速產業升級。各行各業的產品在因應市場供需後所產生出來的創新產品回饋給最前線照護服務業者提供更完善的照料,廣大受照護高齡者在照護服務業者經驗累積後所引發的臨床需求與創新,也不斷回饋給各個業者改善其產品內容,讓其更精緻、更合乎人性需求。如此良性的互動互惠,自然能帶動整個產業的蓬勃發展。
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整個銀髮族照護產業,彼此之間的依存度極深,競和關係也有微妙的變化。
原先完全不會有交集的產業如紡織業和醫療界,會因為銀髮族的照護產業而開始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就業人口的高齡化以及知識經濟的浪潮,教育制度和人力訓練也便成了下一波產業升級受惠的產業之一。
高齡就業者為了因應隨時吸收新知,相對應的教育訓練也不可或缺!如何讓退休之後的高齡勞動者重新進入社會、回饋社會,讓老人有其社會角色、擴大人際關係,絕對是主管機關在單純考量銀髮族住宅之餘,更有利於強化社會結構、更有助於社會資源再分配的實際行動。(本篇結束)